人都不是完美的,就连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也有搞砸的时候。就是因为他犯了这三个大错,到最后也没能实现三国统一,就撒手人寰了。
1957年4月的某一天,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里正翻看着《三国演义》。突然间,他冒出了这么一句话:“咱们党内啊,得多有几个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才!”这话一出,大家都愣住了,心里直犯嘀咕:共产党和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咋就扯一块儿了?后来才明白,毛主席的意思是说,咱们党那时候特别需要那种有真本事,将来能独当一面的年轻人,就像诸葛亮那样。
然后,毛主席继续道:“话说回来,诸葛亮确实挺有本事,可到头来还是没能把三国统一了,这背后有它的道理。我个人觉得,他犯了三个关键的错。”紧接着,毛主席就把这三个错误一一说了出来。
毛主席觉得,诸葛亮在刚开始制定大计划时就走了步险棋:在《隆中对》里头,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是先拿下刘表占的荆州当大本营,然后再去抢刘璋的益州,最后一路往北打。头一个问题就是,诸葛亮那会儿没考虑到荆州到益州多远,虽说荆州益州都挺关键,后来他也确实都打下了,可兵力不够守啊。那时候路又不好走,万一打益州打到一半出啥岔子,根本没人能救得了刘备。
另外,刘备在攻打那两个城池那会儿,几乎把手头的兵马都撒出去了。要知道,那时候刘备在三国里头算是最弱的,本身底子薄,兵力还分得那么散,那哪儿占得了便宜呢?按毛主席的想法,刘备他们应该把精兵强将聚一块儿,专挑敌人软肋打。还有啊,诸葛亮之前给刘备出了主意,说要“东边跟孙权联手,北边挡着曹操”。可关羽对这主意挺不感冒的,他爱搞小圈子那一套。更逗的是,诸葛亮那时候还带着张飞和赵子龙走了,就把关羽一个人留在了荆州。关羽他没意识到,孙权那边一直盯着荆州这块地儿呢,从孙权的爹到他哥,再到孙权自己,荆州一直都是他们想进军中原的跳板。
但是,诸葛亮老是拿“借”来说事,占着那块地不放,这样一来,他和孙权集团就有了矛盾,哪还能好好合作呢?所以说,荆州要是不还给孙权,那就像颗雷,说不定啥时候就炸了。那他们为啥不先跟蜀地联手呢?说白了,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毛病,他想的太好了,眼光不够长远。结果荆州一换主人,蜀吴两家就闹翻了,夷陵之战就这么打起来了。陆逊跟刘备对峙了不到一年,一下子就把蜀军给打败了。这样一来,关羽丢了荆州之后,实力又大打折扣了。
诸葛亮为啥没搞定三国,难道是因为在用人上栽了大跟头?你们肯定知道那个“诸葛亮忍痛杀了马谡”的事儿吧。就在第一次北伐那会儿,一切进展得都挺顺溜,赢了几仗,士兵们也都挺带劲的。要是照这势头下去,那形势肯定一片大好。可这时候,诸葛亮派了他特别信任的马谡去执行任务。出发前,诸葛亮跟马谡说了好多遍,就盼着他能好好干。但结果呢?
没过多久,马谡还是把街亭给弄丢了。街亭一丢,整个北伐的局面就乱套了。你说诸葛亮咋就那么相信他呢,结果他连街亭都守不住?其实吧,马谡这人挺有本事的,诸葛亮也看到了他的才能,所以才让他担重任。但诸葛亮没考虑到的是,马谡这人有点恃才傲物,有时候只认自己的理,比较固执己见。像他这样武断的人,在战场上当统帅可真不太行。
诸葛亮当时跟他说,扎营要找靠近山水的地方,但马谡就是不听,偏偏找了个远离水源的山顶来扎营,这哪是靠近山水啊?他手下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况,都劝他按诸葛亮的指示来,可马谡愣是不听,还是按自己的意思来。结果呢,魏军放了一把火,就把那座山给烧了,蜀军被打得大败,街亭也丢了。
这次搞砸了以后,诸葛亮明白北伐的黄金时机已经溜走,没辙,只能先撤回汉中。马谡那一出,把军心都给搅乱了,为了稳住大家,诸葛亮狠下心,决定把马谡给处置了。再说这用人不当的问题,不光是马谡一个,就连咱们都知道的姜维,诸葛亮也看错了眼。
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军事接班人,诸葛亮对他那是毫无保留,啥本事都往外掏。在诸葛亮快不行的时候,他心里还惦记着北伐大业,于是把兵权交给了杨仪,想让杨仪帮忙解决掉蜀国的大将魏延。等诸葛亮和魏延都走了以后,姜维就接手了蜀国的军队大权,他也没辜负诸葛亮的期望,接着进行了好几回北伐。
姜维后来碰到宦官黄皓掌权时,他没选择跟黄皓对着干,主要是怕自己被牵连进麻烦里,所以就主动要求调到沓中去躲清净。这么一来,他作为大臣的责任就没尽到。话说回来,那时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还有丞相主簿董厥,他俩平时管着蜀国的日常事务,可也对黄皓捣乱朝政的事儿视而不见。
因此,诸葛亮没能一统三国,和他的用人之道脱不了干系。他选人时看重品德,觉得品德最重要。这种选法确实有它的好处。不过,咱们主席觉得,这种选人法在乱世可能不太行得通。反观曹操,他主张只看能力,有能力就上,这才是正确又高效的选人方式。
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能有一个集团里头站出来挑大梁的天才,就已经相当难得了。咱们也别老盯着人家个人品德不放,他们整天忙活着应对战乱纷飞,这才是头等大事。等把这大麻烦解决了,再去琢磨他们的人品也不迟。
诸葛亮指挥打仗时第三个失误是啥?诸葛亮那么聪明,咋到最后也没能把三国统一了呢?毛主席给咱解答了这个问题。他说诸葛亮在用兵上有三个大失误。头一个就是疏忽丢了荆州,荆州这地儿太重要了,但他因为粗心大意,打下来后没派兵守着。第二个嘛,就是用人时太看重个人品德了,结果很多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没得到重用,反倒是那些骄傲自大的人因为品德好被提拔到高位,可这些人打仗指挥可不太行。
最后一个关键因素,是诸葛亮在关键仗上放手让别人指挥,自己没上前线盯着。这事儿跟丢了街亭那地儿关系大了。那时候,诸葛亮对马谡太放心了,身为全军的老大,他没摸清楚前线的状况,觉得只要跟手下人交代清楚,计划就能顺利进行。
但他没考虑到,马谡其实是个职场上的新手,加上那些大将们之间配合也不那么默契。诸葛亮就把这些人一股脑儿地推到了前线,自己呢,留在后面坐镇。
这个带兵打仗的方式有个大问题,就是大将们在前方出了差错,诸葛亮因为离得远,没法及时给他们指正,结果蜀军就一败涂地,想挽回都来不及了。咱们毛主席可聪明了,他虽然地位一直很高,但不管是长征、抗日战争,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,他都坚持要靠近前线指挥。特别是解放战争那会儿,他直接拿自己做诱饵,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都给调动起来了,让胡宗南只能跟着他走。这也算是毛主席从诸葛亮的用兵上吸取了教训吧!
说起来,诸葛来这人,我们都觉得他是个超级厉害的军事天才。没错,他确实是军事界的大腕儿,但要是说他最出彩的地方,那还得是政治领域。上战场、指挥打仗,这些对他来说,可能还真不是最拿手的。
瞧瞧,他管理蜀国内部事务那会儿,真的挺有一套的。他帮刘备稳定了民心,狠抓廉政,对那些犯事儿的人严惩不贷。这样一来,益州那地儿原本松散的社会风气被大大改善了,为蜀国后来的强盛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但你们知道吗,很多人老爱把他跟军功扯上关系,其实他的主业并不是领兵打仗。说实话,他那神机妙算的本事在战场上可不太灵光。指挥打仗这事儿,蜀国还是得找更专业的人才行,这样诸葛亮也就不至于在军事上栽大跟头了。
为啥诸葛亮没能一统三国呢?说白了,关键就在于失街亭这事儿。在用人和策略上,一旦这里失守,后面想统一就难了。大家对这事儿咋看?来来来,说说你们的想法,留言交流一下吧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